孩子為何厭學?
發布日期:2022-03-21
近兩周,精神心理科接診了幾十個厭學的孩子,最小的孩子才6歲。他們情緒問題早已累積深重,但都是因為去不了學校,才被家長和老師重視。

有的一去學校就頭疼、胸悶、心慌,頻繁請假;有的在學校自殘或和人有激烈的沖突;有的直接提出休學、退學;甚至有孩子已經出現精神癥狀,憑空聽見有人說自己壞話,堅信周圍人都針對自己、要害自己。
其中,大多數都明確表示自己有過“不想活”的想法。
在精神心理科的接診病人中,青少年占一半以上。其中90%以上都有學業困難。
常見因素大致的排序如下:
1. 曾目睹父母吵架、打架、摔東西、鬧離婚;
2. 父母冷暴力,家人很少溝通,家庭氛圍沉悶、壓抑、冷漠;
3. 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住校,今天就有5個類似經歷的孩子在病區住院,學校給他們的身體留下了深深的恐懼,一到學校就有本能的排斥;
4. 孩子感到父母對自己不滿意,經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,考不好會生氣,考得好讓繼續努力,還說:“我對你學習沒太高的要求”;
5. 同學起外號、嘲笑、貶低甚至大打出手,或者老師針對,但家長知道后認為很平常,說“吃虧是福”,甚至總讓孩子找自身原因;
6. 有弟弟妹妹后,家長強調“大的要讓著小的”,鬧矛盾時總批評年齡大的孩子,父母不自覺減少了陪伴自己的時間與精力;
7. 父親外出工作,母親焦慮、孤獨;
8. 頻繁轉學、搬家,家長很少陪伴,從小很孤獨;
9.父母與祖父母兩代有矛盾,孩子左右為難。
雖然學習枯燥是常態,絕大部分孩子還是選擇完成學業,每一個孩子內心都希望自己更好。但如果長期感到自己不好、不重要、沒價值,他們會喪失信心,缺乏動力,沒有目標,無法正常上學。
如果遇到孩子厭學相關的精神心理問題,調節或治療方案大致如下:
經由心理門診的??漆t師問診,做心理測評,綜合評估。
1.如果沒有沒有達到診斷標準,可到心理咨詢門診,做心理疏導,幫助釋放情緒、調整認知、重塑行為;
2.如果達到診斷標準,部分可門診帶口服藥+心理治療;
3.部分需要住院綜合治療:藥物治療+心理治療+物理治療+中醫診療+工娛治療。
尤其是有自殘、自殺風險,有傷人風險,有出走風險,作息紊亂無法按時服藥,不主動與人交往,長期休學在家、環境封閉單一的孩子,更需要住院治療。
有持續的藥物治療,保證人身安全,調整行為習慣,持續做長程的心理治療,在心理團體中鍛煉人際交往能力,以新的面貌,逐漸回歸家庭、學校、社會。
希望更多家長能早一點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,下一次,他們開口向你傾訴時,放下手邊的事,看著孩子,傾聽孩子的心聲。下一個周末,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期待上,給他1個小時高質量的陪伴。
孩子的一生,就是帶著愛和祝福,與父母分離的一生。父母的支持和祝福,會是他們最堅固的鎧甲。

有的一去學校就頭疼、胸悶、心慌,頻繁請假;有的在學校自殘或和人有激烈的沖突;有的直接提出休學、退學;甚至有孩子已經出現精神癥狀,憑空聽見有人說自己壞話,堅信周圍人都針對自己、要害自己。
其中,大多數都明確表示自己有過“不想活”的想法。
在精神心理科的接診病人中,青少年占一半以上。其中90%以上都有學業困難。
常見因素大致的排序如下:
1. 曾目睹父母吵架、打架、摔東西、鬧離婚;
2. 父母冷暴力,家人很少溝通,家庭氛圍沉悶、壓抑、冷漠;
3. 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住校,今天就有5個類似經歷的孩子在病區住院,學校給他們的身體留下了深深的恐懼,一到學校就有本能的排斥;
4. 孩子感到父母對自己不滿意,經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,考不好會生氣,考得好讓繼續努力,還說:“我對你學習沒太高的要求”;
5. 同學起外號、嘲笑、貶低甚至大打出手,或者老師針對,但家長知道后認為很平常,說“吃虧是福”,甚至總讓孩子找自身原因;
6. 有弟弟妹妹后,家長強調“大的要讓著小的”,鬧矛盾時總批評年齡大的孩子,父母不自覺減少了陪伴自己的時間與精力;
7. 父親外出工作,母親焦慮、孤獨;
8. 頻繁轉學、搬家,家長很少陪伴,從小很孤獨;
9.父母與祖父母兩代有矛盾,孩子左右為難。
雖然學習枯燥是常態,絕大部分孩子還是選擇完成學業,每一個孩子內心都希望自己更好。但如果長期感到自己不好、不重要、沒價值,他們會喪失信心,缺乏動力,沒有目標,無法正常上學。
如果遇到孩子厭學相關的精神心理問題,調節或治療方案大致如下:
經由心理門診的??漆t師問診,做心理測評,綜合評估。
1.如果沒有沒有達到診斷標準,可到心理咨詢門診,做心理疏導,幫助釋放情緒、調整認知、重塑行為;
2.如果達到診斷標準,部分可門診帶口服藥+心理治療;
3.部分需要住院綜合治療:藥物治療+心理治療+物理治療+中醫診療+工娛治療。
尤其是有自殘、自殺風險,有傷人風險,有出走風險,作息紊亂無法按時服藥,不主動與人交往,長期休學在家、環境封閉單一的孩子,更需要住院治療。
有持續的藥物治療,保證人身安全,調整行為習慣,持續做長程的心理治療,在心理團體中鍛煉人際交往能力,以新的面貌,逐漸回歸家庭、學校、社會。
希望更多家長能早一點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,下一次,他們開口向你傾訴時,放下手邊的事,看著孩子,傾聽孩子的心聲。下一個周末,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期待上,給他1個小時高質量的陪伴。
孩子的一生,就是帶著愛和祝福,與父母分離的一生。父母的支持和祝福,會是他們最堅固的鎧甲。